转载 佚名 2016-10-20 15:40
李鸿章及幼子李经迈的“丁香花园”
武康路,原福开森路,建于1907年。集聚了典雅的英国乡村式别墅,法国文艺复兴样式建筑,细节雕饰的西班牙式洋房,甚至有沪上至今少见的地中海式建筑。然而它与外滩万国建筑不同的是,这里大都是民宅。因此有“小型住宅类万国建筑群”的美誉。
上海武康路一带的建筑类型主要是花园住宅和小型公寓两类;规模适中的文化、科研、学校和诊所等单位也都设在花园住宅建筑内。但各个建筑的形式多样,变化丰富。亲近自然的城市空间和区域风貌特点使得各式洋房与环境融为一体。
概括来说,武康路沿线的建筑式样大致分为四类:西班牙住宅样式,英国乡村别墅式,装饰艺术派与现代式和法国文艺复兴式等。但大部分建筑很难一一对应地贴上明确的样式标签,大多是在外立面、局部和细节上体现出某种风格和样式的组合。而且这个区域的花园住宅建筑样式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跟环境和居家氛围的和谐,而不是以显示住宅主人的身份和财富为主。
鸦片战争中,清朝政府败于英国殖民者脚下。上海被迫开埠后,大批外国建筑师登陆上海,其中以英国来的建筑师数量最多。受此影响,上海近代建筑中,英国式的具有地域风格的建筑自然占有很大比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上海郊区盛行。
在英国式的住宅中,相当多的是带有装饰趣味和田野情趣的别墅,也可统称为英国乡村别墅式住宅。这些别墅的主要特征是:山墙和外墙上有半露在外的深色木构架;墙根用红砖围砌;屋顶高大,用红瓦铺盖,坡度较陡;还有高出屋顶的砖头烟囱,上面还有小圆筒作烟囱冠;外墙面的色彩较淡,墙角有时用红砖镶嵌。与西班牙式住宅相比,它的占地面积较大,造价也高;通常带有绿化茂盛,环境幽雅的大花园。
宋庆龄故居
武康路区域内现存的比较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有:原李鸿章之子李经迈住宅丁香花园――今华山路武康路口;宋庆龄故居――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武康路75号原英籍海关职员卡乃尔住宅,武康路97号,武康路99号原正广和公司大班那门的住宅,武康路100弄、107弄2号、109号、272号和复兴西路199号等。另外,我校原址的建筑――黄兴公寓南楼也是英国式建筑。上海西郊的沙逊别墅(今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内)也是保完好的英国乡村别墅式的。
西班牙式建筑由于色彩比较亮丽,造型活泼,阳台较大,因此较适合高层市民的爱好,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曾经十分流行,在湖南社区中也是以西班牙式住宅为多,特别是中小型花园洋房有很多是采用这种建筑样式的,比较简洁、经济。
传统的西班牙建筑注重装饰,一般带有天井或庭院,墙面富有装饰纹理和质感,多采用铸铁花饰等;西班牙城市住宅与郊外住宅样式有明显的差异:城市往往是连排式住宅,外立面装饰效果强烈,墙面纹理和装饰细节丰富,门窗部位精雕细琢,还有形态各异的尖顶和大阳台。郊外住宅则质朴简洁,墙面多为单一色彩的水泥拉毛纹理。上海的西班牙式建筑大多是花园住宅,与郊外住宅的特点类似。其主要特征是:有淡雅明亮的水泥拉毛墙面,或黄或白;有圆拱形的门廊以及窗洞等;门或窗间有特制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屋顶坡度比较平缓,屋顶和门廊多用红色的筒状陶瓦覆盖;在屋顶与外墙的结合处,即檐口上有波纹状的白色齿形装饰,与半圆筒瓦相呼应,使建筑更显灵动;阳台多用曲线形的铸铁花饰。
武康路区域内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有华山路823号、831号,安福路322号,武康路40弄1号和2号、117弄1、2号、129号、210号,400弄等。目前上海留存的主要西班牙式建筑有:原丁贵堂住宅――今汾阳路45号,原张学良公馆――今皋兰路1号,原蒋经国住宅――今淮海中路1610弄逸村2号,还有商界女杰董竹君住宅――今复兴西路147号,金融奇才周作民旧居――今武康路117弄1号等。
周作民旧居
西班牙式住宅虽然在上海租界的花园洋房中占很大比例,但大部分风格并不纯正,通常大为简化,仅在细节上做些符号化的点缀装饰。如武康路135号公寓楼和390号上海汽车集团公司的地中海风格的建筑也带有西班牙式住宅的特征。
除了具有英国和西班牙地域风格的花园住宅外,武康路沿线的小型公寓建筑大多带有装饰艺术派的特点——建筑外观为简洁的几何形体,立面构图规整,强调竖向装饰线条,重点部位点缀几何纹样或浮雕装饰。这些小型公寓建筑建造时间较晚,往往紧临街道或位于街坊转角部位,用地实际上是一些规模小且形状不规则的“边角料”,建筑通常占满基地布置。但这些建筑(公寓住宅)在平面布局上十分精巧合理,深受中等阶层白领的欢迎,加上建筑体量和高度适当,而且立面处理细致体面,也是街道风貌中的亮点,与隐藏在庭院绿化之后的独立住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和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是武康路沿线两栋最具装饰艺术派特点的建筑,也堪称装饰艺术派在上海近代小型公寓建筑中的代表作品。
黄兴故居
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1912至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曾居住于此。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经易主,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中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1937年迁往北京。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
黄兴公寓北楼沿街立面呈阶梯状的几何造型,通过材质和横纵线脚的对比产生的现代式特点今天看来也十分前卫。褐色面砖拼成的富有韵律感的纹理和形式抽象但主题鲜明的两块浮雕使建筑外立面格外引人注目。
密丹公寓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整体处理较为简洁,窗下饰以几何形浮雕纹装饰,二层转角部位有阶梯状纹饰,好似大象的长牙。而北端檐口的卷云线条装饰一下子使这栋灰色调的水泥拉毛小公寓平添了秀美的气质。
密丹公寓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建于1931年,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公寓住宅,法商赉安洋行设计。民国时期为义品放款银行使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232号国富门公寓结合了装饰艺术派和现代式建筑的特点,既有现代式的整体简洁,也不失细节上的装饰韵味。
武康路4号、240号开普敦公寓、105号、111号、119号、368和370号则是比较纯粹的现代式,而较少附加装饰细节。现代式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是一种时髦的样式,但它们又不具有欧洲现代主义思想,往往与装饰艺术派并存在一栋建筑中。典型的例子是湖南路105号的张叔驯的住宅,由著名的公和洋行设计。此建筑的平面和立面都是纯粹的现代式,但在门窗等细节上又体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派的特征。
武康路上还有几处建筑采用的是法国文艺复兴样式,沿街立面规整对称,立面构图在横向和纵向上体现出三段式的特点,柱式是立面上的重要元素和构件。
位于淮海路口的武康大楼是典型例子,大楼两面临街而立,立面上纵向三段式构图、连续半圆券、连续三角形窗楣和出挑的檐口等作法显示出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特点。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
武康路上的第一艘船-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与武康路相交的路口,由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所设计。旧时称,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外形略具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曾居住于此。
另有几处花园住宅也采用这一样式,如武康路376号、392号、395号和泰安路2号等。这类住宅往往规模较大,由于位于庭院之中,在绿树的掩映下从街道上看起来并不突出。
香山路6号
香山路6号,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砖土结构,20世纪20年代建造。南立面对称,中部为连续券柱廊,顶层退为平台;檐部饰西班牙式檐体,杯形栏杆上饰雕刻望柱;四坡屋瓦面,两侧深挑檐,檐下有木支托。
北平研究院旧址
武康路395号北平研究院旧址,建于1926年,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由李石曾创办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镭学所、药学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学等曾在此办公。
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领事官宅
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领事官宅,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地中海风格主要指模仿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风格而建的洋房。
郑洞国旧居
武康路274号郑洞国旧居,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现代派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1950至1952年,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210号罗密欧阳台
武康路210号-罗密欧阳台,这是座私人别院的阳台 ,海派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曾写道:“慢慢经过那意大利式的半圆的阳台,看明黄色的墙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着灯、玻璃脏脏的阳台长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罗密欧的歌声:听不懂的爱情宣言。” 幻想着这是罗密欧的曾经爬过的阳台。
巴金寓所
武康路113号,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
ho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