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埠城乡 陈佳佳 2021-09-09 15:55
本埠团队读书笔记
陈佳佳
首先,作者提到户外活动的三种行为,一是必要性活动,二是自发性活动,三是社会性活动。什么是必要性活动呢?比如:上学、上班、购物、出差...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息息相关;自发性活动,比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观望、健身...强调个人自发行为,如果和他人在散步交流,或许可以引发社会性活动,比如大妈广场舞;社会性活动强调人和人之间交流,并且是要在适宜的户外条件才会发生(因为谁也没那么傻,站在煤矿上练习广场舞)。
杭州太庙广场
而促进社会性活动又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城市、中观尺度、微观尺度。
在欧洲,广场是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有教堂、市政厅、市场,甚至在那晒太阳,喂鸽子;公园,不同于广场,它是城市的氧吧,人气都不足以和广场媲美,在我认为,广场赋予更多交流的因素,而公园赋予更多驻留或者思考的因素,在广场边,我会这样过一下午,和朋友点一杯星巴克,扯着黄段子,并且听着那些流氓们彼此闲聊,但在公园里我却不会,那里一定是我秘密约会的地方,首先是够安静,环境静谧,而且更适合晚上去,哈哈,你懂得。
我以广场和公园为例子,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城市的尺度,当然城市的尺度还有很多,比如交通规范设计(红绿灯),城市快速交通工具等,这些都是构成城市的重要部分,以微观理解宏观。
关于中观尺度,更具体一点是指小区的设计,把小区分成若干组团,每个组团有自己相应的公共设计,并且把空间氛围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这些都是书中的理论,难懂,但有一个例子很明白,就是旧城更新的例子,原来的小区是只有住宅功能(连个公共厕所都木有,和我家的信余里小区一个吊样),改成后,分为木有污染的工厂、办公...并且增加更多交往的空间,但是也有个问题是,小区引入过多的东西之后,急需管理上的规范,因为很容易给居民带来不安全感(谁知道会住什么张三王麻子呢)。
关于微观,比如:一些城市家具设计、以及人的习惯,比如根据人的习惯,在广场边缘设置休息坐椅,因为人类喜欢观察别人,但不习惯被别人观察,如果在广场中间,极易被人观察,所以一般休息座椅会在边缘。
生理习惯,比如:街道,一般100米之内能区分人群的极限,20米内能看清面部表情。(我不相信人能看清1000米以外的东西,除非他是猎鹰)。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在我理解,城市的空间,更多的是和人的习惯不断衍生和改变,为什么古代喜欢叫卖,而到现在,这种叫卖的形式很少见了?这和人群的改变而改变,更多的城市空间更多的应该以人的设计而设计,香港的方向盘都在右边,而我们在左边,习惯不同,导致车道的变幻。但是,中国在车道、广场等等更多的应该借鉴国外的例子,特别是在中国人口大国,好的东西应该被运用。
ho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