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内心的隔膜,舍伍德·安德森《没有点亮的灯》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陈鸿琴、李素洁 2015-07-15 11:30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没有点亮的灯》
舍伍德·安德森《没有点亮的灯》


透视内心的隔膜

浅析安德森的短篇小说《没有点亮的灯》


陈鸿琴, 李素洁

(重庆交通学院外语系,重庆400074)


摘要:超自然派中的佼佼者舍伍德·安德森,以他的《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1919)获得了国际声誉。他接弃了美国文学上流社会小说一向重情节的传统格局,另辟一条创作风格,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拓了自然主义的新疆域。安德森的短篇,J 说《没有点亮的灯》展示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心态和内心世界:孤独、无助、彷徨、漂泊不定;永远在追求,却得不到所追求的一切;常被人误解,却又想了解他人,以致他们无不生活在困惑中。


关键词:内心世界; 隔膜; 孤僻; 冷漠; 漂泊


中图分类号:1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94(2OOll01—0025—03


艾尔弗雷德·卡津说得好:舍伍德·安德森拿小说来代替诗歌和宗教。①的确,安德森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成功之作写得极其自然、流畅、明白如话,朴实、具体、接近于美国语言节奏的笔调,使他就象一位善于说书的人,对着一群听众讲得娓娓动听。他的叙述是那样流畅明快,引人人胜;他的描写简洁生动,富有寓意,在如诗如画的描写中寓含进他慈悲的宗教情怀。正像威廉·福克纳曾说的:舍伍得·安德森是我们一代美国作家的父亲。


超自然派中的佼佼者——舍伍德·安德森,早在1919年就以他的成名之作《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充分地表现了他的一贯写作风格。他喜欢并擅长写美国中西部的风土人情,因为他熟悉他们的一言一行,懂得他们的思想感情。小说主题往往是安德森童年就已熟悉的小镇。其中有些人物是失意的老人,执拗而古怪,好发牢骚,也有浮躁不安的青年。这些人物——年轻的、年老的、不老不少的— — 无不生活在困惑中。他们被人误解,又想了解他人,既渴求爱与指望为人赏识,要不就沉浮于耿耿难忘的幻想里,明知别人不会听他们却还要说说自己的主张。这些人都生息于瓦恩斯堡镇,每当街上暮霭四起,他们就梦思悠悠起来。因为相同的背景,因为彼此的相熟和彼此的相识,更足以显示他们彼此的隔膜之深。在小说中,安德森把无能和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又揭示了生活中某些感官上的愉快。无论是他的长篇还是他的短篇,他都在强调生命的不可捉摸。


短篇小说《没有点亮的灯》(Unlighted lamps)也同样描写发生在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的故事:一位医生和他女儿身上的一个悲剧。故事描述了父女俩孤僻的性格、沉默寡言的外表,与他们那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多么渴望彼此能打开心扉,诉说彼此间的关心和爱。然而,最后当这位医生死时,他和他女儿也没能表达出相互间的理解、关心和爱。冷漠的环境使人不能互相了解,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无法沟通。那盏照亮人心灵的灯,在两个不能沟通的父女之间永远没有亮起来,而他们又是那么充满了爱心,那么渴望点亮那盏灯。


安德森在这篇小说里把人物的思想、心理、情感、对外在事物的反应、对其他人物的反应,都透过那个人物本身的视点表达出来,而安德森自己却完全不见了,隐入小说人物的意识里去了。《没有点亮的灯》除了表达安德森一贯的主题外,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冷漠的环境的感受,对人际隔阂的悲怜和对漂泊的灵魂的祈祷,生活的虚无缥缈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所产生的冷漠和代沟。


安德森从小说背景的构建、人物的刻画、情节的铺设到词句的锤炼,无不紧扣“对冷漠的环境的感受”以及对人际隔阂的悲怜和对漂泊的灵魂的祈祷。小说中,父亲死了,那盏沟通和照亮心灵的灯永远熄灭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现实,揭示了美国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和人与人的封闭以及心灵的隔阂,即使父女之间,虽然他们内心深处同时都有彼此慰藉的愿望,但却因为种种矛盾无法沟通。是什么矛盾阻碍美国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什么使他们不能充分地把自己心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作者在小说中力图从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和美国人共有的漂泊心态来展现。


舍伍得·安德森擅长于描写美国中西部的风土人情。在小说一开始他就把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的风情象画一样一幅一幅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的这种描写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以景抒情,以景喻情,从而起到烘托和象征的作用。“柯梅莉,在一个礼拜天傍晚七点钟,走出她和她父亲同住的屋子,那时是一九零八年六月,而柯梅莉正是十八岁。她沿着最蒙街走到大街,越过铁路走到上大街,街旁是小店铺和偷工减料的房子,星期天附近一带没有什么人的时候,那是一个相当幽静冷清的地方——”,在大街上,就是一拐弯,隐约传来镇上周末夜生活的营营之声。开到东边五十里外芝加哥的夜车,刚刚过去了。一片烟尘,被马蹄扬起,漂浮在沉寂的空中,寥寥落落的一群人跟在公共汽车后边??”。 这段描写交代了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描绘了一幅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地区边远小镇的冷落寂寥的风情画,正是在这人情冷落、人际关系孤寂的环境中,形成了柯梅莉父女的彼此隔阂、孤独寡言的性格。父亲柯大夫是一个与世隔绝、独来独往的孤独者,他与小镇的人老死不相往来,原因在于小镇上的人们的狭隘的心理和呱噪的嘴:“工人们的妻子三五成群的聚在一堆,站在隔院的篱笆边聊天。那单调的声音的交流,好像一条潺潺的流水,流过热烘烘的小街,偶尔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尖锐而清晰地冒了出来。”0就是这样的人际环境,不仅给柯大夫深深的伤害,使他孤寂一生;而且给柯梅莉带来生活的阴影,使她在关于母亲的流言里抬不起头,远远地离开小镇的人们,凶恶地抗拒着人们可能带给她的伤害,尽管别人是好心。“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流传着关于她父母的闲言闲语。汉特斯堡对此感到震惊,弄得满城风雨;而在她孩提时代,人们常常是用嘲笑同情的眼光看她的。—— 现在她长大了,惹男人注意了。最好是眼睛规矩一点吧,她会变坏的,有其母,必有其女。” 这种环境和人际氛围使柯梅莉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而且她的冷漠孤僻的性格还影响到与父亲的沟通,她用一把锁把心的门锁起来了;她渴望着父亲的爱,却又躲避着父亲,不敢把内心的感情向父亲表露。


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平常的社会关系的描写中,平常的人物性格的描写中,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乡村生活的冷漠和人与人的隔离。


作者安德森还极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在平淡的人物关系中暗含着性格的激烈冲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还在于性格所至。柯大夫是一个内心极善良和善解人意的好人,他救了他的妻子也理解妻子,并为了妻子钟爱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他也爱他的女儿,想爱护她,想向她倾诉。但他的孤独寡言的性格却使他无法表达,“柯大夫向女儿讲到他将要来临的死亡时,声音冷漠而沉着。在那女孩看来,凡是与父亲有关的事必定都是冷漠沉着的。得了一种心脏病,他直截了当的说老早就怀疑有点儿像是我得的这一种,——我本不想告诉你,只是因为——我没有什么钱留下,你必须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一下。”⑦在生死关头,柯大夫对女儿说话都是生硬的、冷淡的,语言简洁的程度可看出父女俩平时极其缺乏交流的冷漠关系。柯大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能表达内心:“他向她讲话的时候,本想伸出胳臂搭在他女儿的肩上,但是,他和她相处从没有表达过任何感情,因此他还不能把内心中什么紧张的东西充分松弛下来。”@柯梅莉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同样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她渴望着父亲的爱,也对父亲有着深深的爱,并且内心有着丰富的幻想,有着得到爱抚的强烈愿望。当她看到一对恋人时,“柯梅莉心里掠过一阵渴望,渴望着被一个男人的手如此柔情的抚摩着,那种心情在以前就有过好多次,现在又来了,几乎就在她父亲宣布他将要死去的同时。”柯梅莉靠着栏杆,凝视着缓缓流去的河水,那水在桥下的阴影中几乎是黑色的,他想他父亲的生活就是这样度过的。那就像一条小河,总是在阴影里流,永没流进阳光里。她想着,不由感到一阵恐惧:她自己生活也会在黑暗中过下去。她心里泛起一片对她父亲伟大新奇的爱,在幻想中,她感到他双臂抱着她了。小时候,她常常梦想着由她父亲的手上承受抚爱。现在,那个梦想又回来了。”0尽管柯梅莉有着丰富的内心,但她的孤僻使她同样拒绝了别人对她的关注,向父亲封闭了内心。父女俩同样性格的抵触和冲突,使他们之间冷漠的关系更加深沉,直到父亲死去也无法理解和沟通,那盏亲情理解的灯永远没能点亮了。


舍伍德·安德森是一个在艺术方面另辟蹊径的作家。他一反传统小说重情节的格局,强调写个人的感情和情绪。他善于捕捉人物一瞬间爆发出来的感情,通过这一瞬间来揭示人物的个性以及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奥妙。当医生告诉他女儿他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时,在他女儿的跟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将他爱人由一辆马车上搀扶下来了,他搀着她的手臂有一种说不出的柔情。”


这是安德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精心安排的一个背景。看到这,在柯梅莉的心里掠过一阵阵渴望,她是多么渴望被一个男人的手如此柔情地抚摩着??。这就更加衬托了柯梅莉的孤独、无助,而一阵阵的恐惧象云雾似地笼罩在她心灵上;并折射出生活的本质:生活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而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只是一瞬间从情感里爆发出来的短暂、虚幻的慰藉。


在小说中安德森塑造了一个身穿方格子衣服、身体强健的年轻小伙子叶杜克。这位小伙子在小说中被重复了几次,可见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他的出现对柯梅莉来讲,寓含着爱的到来,迷茫、孤苦无助的心需要爱的抚慰,然而,当爱到来时,她又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而陷入恐惧、迷惑之中。人们向往着爱,追求着爱,而人们真挚的感情和向往,却受到清教徒道德伦理的压抑;另一方面,更加说明了安德森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人全都一样,都是萍踪不定的、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很少有人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东西,他们生活在困惑中,既渴求爱也指望为人所爱和为人赏识。柯大夫没有得到,柯梅莉没有得到,小伙子叶杜克也得不到。没有爱的路是漂泊的行踪,没有爱的人生是无定的人生,这就是美国人的生活在作者笔下的写照。也许漂泊的性格助长了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但作者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小说中给予了阴郁悲凉的描写。正因为柯大夫的妻子的漂泊态度,无法和他一起生活,始终向往着戏班子的流浪而新鲜的生活,离开了他,使得柯大夫一生孤苦,变得冷漠。柯梅莉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也得不到父爱,因此家的温暖离她很遥远,她也生活在漂泊之中,这使她不敢去爱也强烈地拒绝别人的关注。叶杜克在小说中是个近似于流浪汉的形象,他到处游走,打闹说笑,他关注着柯梅莉的行踪,但他又没有恶意,可叶杜克却得不到姑娘的理解和回报。对美国人这种性格文化的深层揭示,安德森可谓深刻至极。同时,也体现出他一贯的悲怜的宗教情怀。


《没有点亮的灯》从宏观的人情冷落、人际关系孤寂的环境以及彼此隔阂孤独寡言的性格情节描写,到主人公微观措辞都折射出安德森在对2o世纪初美国人的心态和内心世界进行诠释和揭示:孤寂、无助、萍踪不定,永远在追求,却得不到所追求的一切;常被人误解,却又想了解他人,他们无不生活在困惑中。作者的宗教情怀就体现在祈望一束穿透人心灵的灯光来沟通人们彼此隔膜的内心世界。


注释:

①[英]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6o.

②秦小孟.当代美国文学(上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9.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⑩舍伍德·安德森.《没有点亮的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32、133、135、139、134、134、133、143、133.


参考文献:

[1] 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美国短篇小说选读)编注组.美国短篇小说选读(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 Macmillan.American Literature.Macmillan Publi~a.g Company.1987.

Abstract:Sherwood Anderson was the secedor par exceHence.He dismissed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lass tha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plot,and departed from it.rFnrough digging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characters deeply,he opened up a new area ofnaturalism.In this article,the mood and the inner world ofAmerican people in the early twenties have been display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sh0rt story£ Lt/~ $:loneliness,helpless—BeSS,hesitation,wandering and drihing.Americans ale the same wherever the)r oficially reside,and they are all foot — loose,homeless seekers,but few fmd what they ale loking for. ey have been misunderstood,but they seek to understand,and they always live in bewilderment and trouble.

Key words:inner world;diaphragm;isolated;cold;wandering


作者简介:

陈鸿琴(1962一),女,重庆交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原载《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卷第1期



次阅读
以上服务由本埠城乡提供
本埠城乡客户服务

联系本埠

wechat

本埠小乡微信二维码

(请添加“本埠小乡”微信)

本埠城乡订阅号

关注本埠

本埠城乡公众号

本埠城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小镇通公众号

小镇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头条号

本埠城乡头条号二维码

热门话题

hot topic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