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昕:王羲之归隐和卒葬地考辨

嵊州融媒体 刘雨昕 2021-01-06 16:25

长期以来,名人故宅和遗存乃至名山秀水之争从未间断。当下更呈愈演愈烈之势,尤以东晋和南朝人物为甚,如故宅有谢玄谢灵运祖孙经建的始宁墅(庄园)之考、遗存有“会稽郡山阴”兰亭和“会稽山之阴”兰亭之辩,名山有天姥之论,秀水则有剡溪之争。


【按:考公元908年新昌析置后其邑存世的历代县志,未有关于“剡溪”的记载;1992年编纂1994年5月出版的《新昌县志》,亦只在“大事记(唐)”和“文存(隋唐时期)”所引杜甫诗句见“剡溪”二字。其水系称澄潭江(曹娥江上游)、新昌江(曹娥江支流)、黄泽江(至浦口入曹娥江)。新昌县真正提出“剡溪”这一概念,则是1991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竺岳兵先生的论文《剡溪——唐诗之路》。其首倡“浙东唐诗之路”,至今二十九年。】



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和卒葬地之争亦在其中,究其原因,大都是对史志记载的内容解读有异甚至讹误所致。比如王羲之墓,绍兴、诸暨、嵊州等地志书均有记载,且确有其墓,但这些墓葬,其实都是王羲之后裔为祭祀方便而建筑的纪念墓,或衣冠冢,并非真身墓。像王羲之这样的高官贵族和书法大家,早在金庭庄园营造之初,就秘密卜筑寿域,就近结庵守茔,并为子嗣准备好三年守孝的墓庐。依王羲之的官阶等级和宗教信仰,以及王朝大族入土后防盗的需要,其真身墓应该是隐藏于地下的坑墓,而不可能暴露于地表之上。


王羲之为琅琊临沂人氏,史无分歧。至于辞郡后定居山阴还是剡县金庭,亦不可偏执一端。他虽择金庭庄园为侨居之所,但也时常往来山阴与剡县之间,关于这一点,有其传世书札足可证明。


最近,新昌县史志办与白云书院合作推出《王羲之归隐地研究专辑》一书,在考证基础上,提出了“今之兰亭并非东晋兰亭原址,今之金庭观并非隋唐以前的金庭观原址,王羲之归隐地应为剡东古金庭山今王罕岭一带”的论断,旨在秉持方志和史学研究实事求是、开放包容之风,实属难能可贵,用心良苦。


然而,这一“阶段性结论”仍值得商榷。为考证王羲之归隐和卒葬之所,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金庭山、金庭观、大湖山、王罕岭、赤水丹池等故址及遗存所在,嵊州市地方文史工作者在大量文献史料考据、高清航拍地图研究的基础上,一行七人于12月22日再次赴金庭实考。本次考察由金庭镇政府出发,经华堂、济渡、新合后入谷,自毛山勇越岭,沿大湖山山脊上行,最终抵达赤水丹池、龙潭头一带。从毛山勇步行至丹池,历时约90分钟。现结合历次考辨,参研历代典籍方志、金庭王氏族谱等史料,将上述遗存状貌及有关观点摘要陈述如下,供方家指正。




其一,剡东并非仅指今新昌县全境,无疑亦当包括今嵊州市黄泽镇、金庭镇、下王镇、三界镇东部等地,习惯上以剡溪及其支流新昌江为经,东为剡东,西为剡西;甚至包括今嵊州市浦口街道新明片、三江街道三塘片等剡溪以东地域。


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县称剡,唐时剡县分40乡。后梁开平二年(908),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县治设石牛镇;余27乡仍称剡县。1958年11月,新昌县建置撤销,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嵊县(10月已合署办公)。1961年12月,恢复新昌县建制(10月15日嵊县、新昌已分开办公)。


②南宋高似孙,鄮(今鄞州区)人。据高氏宗谱,其父高文虎为迁剡始祖,其本人则已是地道嵊县人,遵县令史安之嘱,编撰邑地首部县志《剡录》,于嘉定七年(1214)成书、次年刊行,创地方修志筚路蓝缕之功。


③《剡录》后录入清乾隆《四库全书》,其提要称全书“皆序述有法,简洁古雅,迥在后来武功诸志之上”。今嵊州、新昌两地,唐以前同属剡县,但凡此前文史,多藉是志为参,实乃同宗同源,同根同脉,无法割裂。




其二,金庭观在剡县金庭山,金庭山旧名桐柏山(西桐柏),唐天宝六年(747)曾改称丹池山。王羲之家于此山,公元361年卒葬于县东孝嘉乡瀑布山麓。王羲之五世孙王衡舍读书楼为观。


①“金庭”二字何时得名,有待进一步考证。王衡舍建时称三清宫(后称三清殿)、右军祠,唐高宗赐名“金庭”则在尚杲之后。迄今可见的史志典籍中,较早出现“金庭”二字的,除尚杲《瀑布山展墓记》以外,还有陈隋间人氏夏侯曾先所著《会稽地志》,其文亦多为唐时引录。如鲁迅所辑“石帆”“欧冶子”二条,即见引于唐徐坚等所撰《初学记》【按:徐坚(660—729),字元固,今湖州长兴人。举进士。圣历中(697—700)为东都留守判官,专主表奏。开元中,为集贤院学士,讨集前代文词故实,为《初学记》。】


②金庭山四至清楚。金庭山在孝嘉乡(今金庭镇)。东北至撞天岗、东至大湖山(金庭之东峰)、东南至陈公岭,南界五老峰,西界白龙潭,北界元宝湾。金庭观四围地貌亦清晰明了。依清康熙《金庭王氏族谱》所载金庭观写真全图(见图1),东临(小)香炉峰和毛竹洞(即金庭洞,其北门在小香炉峰顶);西依卓剑峰,南(前)为五老峰,北(后)枕放鹤峰。置观后,书楼在观之西北,墨池在(三清)殿之东北。依前所述,金庭洞北门在(小)香炉峰顶,说明毛竹洞与(小)香炉峰之间极有可能存在山体中空现象,且彼此相通,这与《剡录》等方志及裴通记中所述相合,也与金庭山一带的地质地貌相契。


③金庭几座山脉的方位关系亦清晰了然。以金庭观为基准,今撞天岗(909米)、大湖山(896米,又称大乌山、太湖山、大雾山)、麻顶山(747米)自东北而东南,分别为嵊、新、奉三县界山。金庭山东北为撞天岗,是嵊州与奉化的界山。金庭山东部为大湖山,延伸至新昌交界。麻顶山在金庭观东南,绵延3千米,是嵊州与新昌的界山。麻顶山以西4千米为瀑布山(又名紫藤山),即放鹤峰所在之山,属金庭山一支阜,完全在金庭镇域内。现王羲之墓在瀑布山麓(前临平溪,其水出金庭山,折入下任埠,合东林群壑,西注晋溪)。这不但印证了裴通记所谓的“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的说法,也同样印证了比裴氏更早的尚杲展墓记中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所谓的“(祖)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即指王羲之金庭庄园所有的地界内)”的说法。


④1982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长王士伦一行到金庭实地调查后,得出结论如下:其一,王羲之晚年迁居嵊县金庭;其二,王羲之墓地有三说,诸暨苎萝山、绍兴云门说可排除,王羲之墓在嵊县金庭;其三,现金庭观墓地为隋代认定,应作为王羲之纪念墓保护,并稍加修整;同时请在今后工作中注意保护瀑布山附近有无六朝墓葬,如有发现及时函告,以便进一步调查。(参见1982年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关于嵊县金庭王羲之墓的考察报告及保护意见》)


其三,王羲之金庭庄园在剡县金庭,始为山水田园,后舍读书楼为观,虽经岁月流变,但千百年来脉络清晰,遗存可稽,且王氏后裔瓜绵未绝,人文渊薮蔚为大观。


①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择剡县金庭建造士族庄园,其规模按晋占田法,三至四品官员可得田35至40顷(一顷约合今制42亩),合今1470至1680亩。而金庭是一个山间小盆地,四周环山,峰岭崇峻,十里平溪(雪溪)流贯其中,两岸河谷形成冲击平原,正可供庄园开发。


②晋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王羲之称疾辞官归居金庭庄园;升平五年(361),卒葬金庭瀑布山,其子于山麓墓庐丁忧,墓庐即为金庭观建筑之始。义熙七年(411),钱唐(今杭州)褚伯玉于墓庐设馆授徒,修炼白云道法。此为金庭观之始,初名金真馆,又改金真宫(或曰金真观)。


③据清康熙《金庭王氏族谱》载,王羲之五世孙衡(423—489),字孟平,官义兴太守、黄门侍郎,“自有广居,舍宅为观”,并舍田460亩和山地若干作为观产,遂建右军祠,设书楼、墨池和纪念墓。此为金庭观初创时的规模,名曰“三清殿”。


④隋大业七年(611),王羲之仙逝250周年之际,其七世孙吴兴(今湖州)永欣寺僧智永,嘱徒尚杲赴金庭访谒,并会同王氏裔孙(八世孙)乾复(550—618)等于右军祠后的瀑布山麓筑墓并飨亭,即今金庭王羲之墓旧制。


⑤唐元和二年(807),沙门裴通等二三道友游金庭观并记,见“书楼阙坏,墨池荒毁”,话于邑宰,剡令王公征同羲之十五世孙王胄(734—815)等后裔重修,“理荒补阙,使其不朽”。此为迄今可考、自尚杲之后近200年来,重修金庭观的唯一记载。


⑥唐以前的东晋、南朝和隋时期,王羲之故居只有金庭地名,并无“金庭观”之名。宋《嘉泰会稽志》(1201,施宿撰,陆游父子参与修订,陆游并为之序)卷十:“在(嵊)县东七十二里孝嘉乡。……唐高宗(649—683在位)时赐名金庭观。宣和七年(1125)改崇妙观。旧传王右军舍读书楼为观,初名金真馆,后改金真宫。”


⑦自金庭观创始以来,道士络绎不绝。唐开元间,王羲之十四世孙道崇为金庭观道士,事备唐王师乾《王右军祠堂碑》。及宋,金庭观已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山阴天章寺也因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逐渐发展为兰亭公园,与嵊县金庭观并成为纪念书圣的南北二景。梅圣俞、李易、华镇等多有诗咏。元、明鼎革,屡遭兵灾,孝子王琼、节妇石氏孙愚(1394—1468)重修三清殿及桥亭,建浮屠,一新观宅。从此游人鱼贯,如赵孟頫、徐渭、周汝登、张岱、丁谦等或居或游,不胜枚举。清康熙年间,金庭王氏重修族谱,绘金庭观写真图一幅,其规模远胜兰亭。绍兴府志亦载:“羲之别业在府,而居在嵊县,古志亦谓其子孙在金庭之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嵊州市重修金庭观,正是依据此图,只是形制规模远未及当时。即便如此,现金庭观也是王羲之金庭庄园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化遗存,其中有右军墓和明弘治十五年(1502)碑,有清道光廿九年(1849)晋王右军墓道,观前平溪岸边有南朝千年古柏(其中一棵遭雷击已倒伏,现置于观中)。尽管书圣的真身墓,至今仍深隐于瀑布山麓某处。


其四,罕岭发端于金庭观,是通向金庭南山龙潭岗的古道,名亦为王羲之所取,后人为了纪念他,才叫王罕岭。新昌提出“王罕岭为王羲之旧居丹池”之说,源于对《剡录》卷八《金庭观》中一段文字的不同句读及理解。


①《剡录》卷八对《金庭观》的记载原文如下(按:小字为高似孙所注):金庭观,在剡金庭山,是为崇妙洞天、金庭福地。《道经》曰:“王子晋登仙,是天台山北门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洞中三十五里,见日月,下见金庭壁,四十里。”又曰:“天台华顶之东门,曰金庭洞天。周王子晋善吹笙,为凤凰之声。从浮丘登高而羽化缑山,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循山趾而右,得小香炉峰,其峰八面,即洞天之北门。唐裴通记曰:“金庭洞天在县之东南。循山趾而右,得小香炉峰,即洞天之北门。尝闻异香,时值仙人,从古不死,真天下之绝境也。”又有五老峰,上多大松。卓剑峰,其山形似剑。观之后为放鹤峰。山峰峦奇耸,多古木。其东有仙人走马冈,冈有路迹,下有龙湫,水极清洌,下流为小涧,有赤水桥。又东为洞山,山中人皆姓董,又曰董山。是为毛竹洞天。《洞天记》曰:“毛竹为二十七洞天。”洞门岩石竦立,有老木龙藤,纠绕岩石,洞前有碧涧。去观二里,曰再渡村。世传右军渡此,见山岭崇峻,以为罕有,故谓之“罕岭”。去观东一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池可丈余,深不可测。其水色赤,勺之则其清如镜,祷雨甚灵。旧为王右军宅,东庑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裴通记曰:“琅琊王羲之家于此山。其书楼、墨池,旧制犹在。”书楼今不存。墨池方丈余,水或清或黑,亦甚异也。又有鹅池,在卓剑峰之下,可三亩,水极清洁。石鼓山有灵鹅岩,谓鹅飞于此山。


②新昌的句读:“去观东一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王右军宅。”其中舍去了“赤水丹池”后高似孙的一段注文,并把注文后“旧为王右军宅”句划入此段之中,遂解释为:去观东之观,为宋以后迁建的金庭观,唐裴氏考记的金庭观在大湖山上的右军旧宅。言下之意为:王羲之旧居在丹池,宋以后才迁至金庭。新昌文史学者通过对王罕岭龙潭岗的实地丈量和深入考证,得出了“书楼墨池遗址在王罕岭,墨池因王羲之炼丹而成丹池,桐柏山也由此改为丹池山、即今新昌王罕岭眠牛山”的结论。最近又提出“大湖山即古金庭山”的论断。这样一来,大湖山新昌一侧王罕岭就成为金庭道院(观)旧址,王罕岭丹池就是大湖山丹池。按这一逻辑和论断,本就在金庭镇内的大湖山赤水丹池,就只是新昌所谓的王罕岭上的一个池塘,而不再是史志所载“峰势入天的大湖山上”“可丈余,深不可测”的丹池。


事实上,据当天实考和测量,赤水丹池位于今金庭镇大湖山主峰山脊西侧,等高线海拔870米,已形成约1500平方米的水体。据当天陪同我们的向导、毛山勇村水管员毛裕堂介绍,金庭一带乡民俗称丹池为龙潭,潭体原来稍小,潭心为一豆腐桶大小的泉眼,深不可测,泉水汩汩,四时不绝,从未干涸。西侧出水口处,水视之为赤色,勺之则清洁如镜。1960年代,人们曾筑高西侧出水口以蓄水保供,使丰水期水面可扩大一倍,至今仍为毛山勇村民饮用水源。丹池整体上呈不规则六边形,岸线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30米,其东南侧岸线与今嵊新界址直线距离约1.1千米。丹池周围云杉参天,杂木灌木与野藤荆棘间生,池边长满芦苇,属天然次生生态系统(见图2:赤水丹池方位图;图3:赤水丹池实景图)。另据考,迄今亦未见典籍方志和乡里民间有称大湖山为“古金庭山”的记载和传言,此说为新近杜撰。


③嵊州的句读:“去观东一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池可丈余,深不可测。其水色赤,勺之则其清如镜,祷雨甚灵。旧为王右军宅,东庑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裴通记曰……”解释为:自“去”至“丹池”一段说的是观东十五里有大湖山,上有赤水丹池。自“池可丈余”至“祷雨甚灵”一段则为高氏注文,旨在延伸解释赤水丹池。而后自“旧为王右军宅”至“鹅池”自成一段,说的是金庭观的历史沿革及观内建筑与布局。此段近六百字,其主旨了然,即“金庭观,在剡金庭山,是为崇妙洞天、金庭福地。旧为王右军宅,东庑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二段。而自“道经曰”至“祷雨甚灵”,包括高氏注文,是对金庭观附近地理和人文景观的介绍,为香炉峰、五老峰、卓剑峰、放鹤峰、走马冈、赤水桥、洞山、再渡村、罕岭、大湖山、赤水丹池等。自“裴通记曰”至“飞于此山”注文,则是对前述景观即旧宅及书楼、墨池、鹅池的补充解释。


④嵊、新两地关于王罕岭的瓜葛,源于明嘉靖(1522—1566)初年的一桩金庭观田诉讼案件;新昌县提出的“王罕岭即古金庭观(道院)”旧址,实为王羲之三十九世孙王昺(bǐng,同炳。字晖仲,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明正德四年1502年)建造的岁寒楼、翠寒亭遗址。王昺夫妇于王罕岭自筑寿域,戏称“牛眠”,并筑舍而居,号曰南庵,从此又以南庵为号。现遗址有瓦砾和400年以上树龄的柳杉、古枫若干。王昺之孙辩、玄孙继行,皆葬其墓侧。至于古枫树下的那片废墟,只需将其中残砖断瓦作碳14测年,结论就不难得出。同样,今嵊州市金庭观所在是不是“地极平坦”,看一看瀑布山及四周卓剑峰、放鹤峰和五老峰有多高,自会一目了然。


⑤《剡录》卷八对王罕岭的描述是明确的,即发端于再渡村。再渡村即今金庭镇济渡村,王羲之邀许玄度晚年徙居于此,村有许家庙、玄度墓和许家坂田。“去观二里再渡村”为王罕岭起点,至金庭南山龙潭岗,即今新昌县外湾、眠牛湾、里湾。此处田地和山本属金庭人,他们早出晚归,越岭作息一千多年,用脚步走出王罕岭,历代嵊县地图上都标注着此名,欲改难为。结合地理测绘亦可清晰看出,王罕岭从金庭观(120米)发端,由济渡村入谷,经念宅(150米)、岭下(170米),登山上岭,入新昌县境,翻越龙潭岗外湾(400米)、眠牛湾(460米)、里湾(450米),通向新昌县沙溪镇。再经沙溪镇过蔡岙,达宁海县境,而远非下文所引明成化《新昌县志》所谓的“绵亘二里”。


⑥明成化《新昌县志》卷之三载:“黄罕岭在县东北五十里三十都,绵亘二里。”显然,其所言的黄(王)罕岭,是指从新昌县沙溪镇外湾村,越龙潭岗顶眠牛湾,至里湾村的一段,长度二里。意思是说,黄(王)罕岭全在新昌境内,与嵊县无关,故创金庭道院于罕岭,也就顺理成章在新昌境内。此后历代《新昌县志》均沿袭此说;最近提出的上述论断,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先否定黄(王)罕岭与嵊县的关系,再肯定金庭观(道院)在新昌黄(王)罕岭。


⑦王罕岭上眠牛湾一带,有田近百亩,并地与山,名金庭观田。这些田的所有权本属金庭观,却常因纳税问题和新昌县构讼不断。嘉靖初,经绍兴府推官张公初断,将新昌县境内的金庭观田,悉数判作新昌县儒学田。这场讼案,新昌县轻松获胜,多半缘于嵊县的宽容雅量,金庭王氏更是将上述近百亩观田籍册主动送浙江军门,以示对抗击倭(日)寇侵扰的拥护。


⑧金庭观田归新昌县儒学田以后,万历《新昌县志》卷六《民赋》记万历六年(1578)清理新科儒学户田曰:“金庭观田一顷二亩二分九毫。夏税,麦二石一斗八升七合三勺。秋粮,米九石二斗六升七合九勺。”此后,清康熙、民国等《新昌县志》在《民赋》《学田》等章节中,都有金庭观田的记载。一顷为百亩,其中学田90亩,余为地与山。整顿观田后,除新昌境内的金庭观田归新昌学田外,其余改作民田的部分,经《金庭王氏族谱》载贵阳府定番(今惠水县)知州王应昌(1548—1631)与嵊县令姜克昌(万历八年即1580年任)力诤,部分获免。不几年,王应昌之子王心纯秩满归乡,遵父之命,以己之田补足金庭观田共460亩,以尽孝道。


⑨比较系统提出“唐宋前金庭观在新昌王罕岭”的,是民国八年(1919)新昌县知事金城主修、象山陈畲总纂的民国《新昌县志》,该志卷十四《寓贤·王羲之》曰:剡金庭观称右军故宅(《剡录》)。沈约碑记云:“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坛考室。”裴通记亦云:“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四层,而谓天可升。”其地势险峻可知。而今嵊东金庭观地极平坦,不类所云。及考宋陈永秩《右军祠堂碑》文:“右军隐剡东,创金庭道院于罕岭(即王罕岭,详《王氏宗谱》)。”既与旧经所云“县东七十二里”、裴记“县东南七十里”适合,而其形胜益符。盖嵊东金庭观唐宋以后始为移造,无非因右军而名。罕岭金庭始本道院,又名金真馆,自唐宋以前本有金庭观,今独荒废,故无人知之。


⑩现就新昌县的上述另类说法作一考辨。其一,陈永变身“陈永秩”。陈永,唐宪宗元和初(806)剡令。《剡录》及此后嵊县志均有载录,《剡录》卷一引录有唐方干(836—888)《送剡县陈永秩满归越》诗,诗题中“秩满”,意谓“官吏任期届满”,而不是什么“陈永秩”。其二,所谓的“宋陈永秩《右军祠堂碑》”,其实就是清乾隆《新剡琅琊王氏宗谱》所载《唐越州剡县鼓山王右军祠堂记》,路应撰文,越州刺史王伋书,剡令陈永督刊。宋天圣五年(1027)新昌县令姜琼重立。而后人(如前述之民国《新昌县志》)则将方干诗题中的剡令“陈永”句读变身为“陈永秩”,以讹传讹。


结语:


①金庭观在剡县金庭,王羲之卒葬金庭山北阜之瀑布山麓,金庭山和瀑布山均在今嵊州市金庭镇内。现金庭观为王衡舍宅所筑,并建纪念墓,距今1400多年;王罕岭南庵先生岁寒楼遗址距今500多年,孰先孰后,不言自明。至于仍隐于瀑布山麓某处的书圣真身墓,则有待进一步考证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


②王罕岭,王羲之称罕岭,剡县及嵊县后人为纪念书圣历来称王罕岭(按:同治《嵊县志》亦曾称黄罕岭),新昌县则称黄罕岭。该岭自金庭观南发端,由济渡村入谷,经念宅、岭下,登山越岭,入新昌县境,翻越龙潭岗外湾、眠牛湾、里湾一带,长约7.5千米。再经沙溪镇过蔡岙,达宁海县境,远非只“绵亘二里”。


③赤水丹池位于大湖山主峰山脊西侧今嵊州市金庭镇境内,其东南侧岸线距嵊新界址约1.1千米。


④对史志典籍和望族宗谱等的解读之误,是导致名山秀水、名人遗存确址争执之滥觞。文史工作者当始终秉持严谨中正之立场,志书修史,据实考证,去伪存真,而不可以一己之见率性句读,混淆是非,更不能以讹传讹,致使真相与事实渐行渐远。


⑤即便现今之兰亭如新昌学者所言,非“东晋兰亭旧址”,且至今仍存“会稽郡山阴”之兰亭与“会稽山之阴”之兰亭二说,但现兰亭已存续千年,且为建构以来历代王朝及后世所推崇,早已成书圣文化传承之一脉。同样,金庭观与王罕岭南庵先生岁寒楼遗址之辨,至多也只是现象之陈,而无本质之别。


⑥明年是书圣王羲之驭鹤仙去1660周年。当下相对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真正确立系统发展、通盘谋划的理念,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以金庭观和华堂古村瓜绵至今未有中断(自王羲之一世繁衍至今已六十世)的羲之文脉为中心,包括王罕岭古道、岁寒楼遗址等剡溪文化遗存,会同绍兴兰亭,市、县两级合力打造一北一南两大书圣纪念胜地,为浙江省委、省政府谋划布局的诗路文化建设提供绍兴样板。


(2020年12月22日定稿)

  

参考资料:


1.《全晋文》《晋书》《南齐书》《嘉泰会稽志》;

2.宋高似孙《剡录》,明成化《嵊志》、万历十六年《嵊县志》,清康熙《嵊县志》、道光《嵊县志》、同治《嵊县志》,民国《嵊县志》,1989年版《嵊县志》;

3.嵊州市文管会藏清康熙《金庭王氏族谱》;

4.《嵊州市交通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嵊州市地名志》(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6.《嵊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7.明成化《新昌县志》、万历《新昌县志》,清康熙《新昌县志》,民国《新昌县志》,新昌县地图(1966年版)、1994年版《新昌县志》;

8.袁伯初《剡东王罕岭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考》(载2012年11月12日《今日新昌》);

9.金向银、金午江著《王羲之金庭岁月》(方志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0.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关于嵊县金庭王羲之墓的考察报告及保护意见》(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11.张秀铫《王羲之墓地考略》(载1982年《嵊县文物》)。


作者:嵊州融媒通讯员 刘雨昕





王羲之归隐

《山居赋》

全文(含翻译、注释)

《园冶》

全文(上):园说、相地、立基

《园冶》

全文(下):铺地、掇山、借景



次阅读
以上服务由本埠城乡提供
本埠城乡客户服务

联系本埠

wechat

本埠小乡微信二维码

(请添加“本埠小乡”微信)

本埠城乡订阅号

关注本埠

本埠城乡公众号

本埠城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小镇通公众号

小镇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头条号

本埠城乡头条号二维码

热门话题

hot topics

返回顶部